东莞寮步一片荔枝林下,绿油油的咖啡果挂满枝头。两年前,“新农人”梁煜强将来自云南省的咖啡树种带到了一千多公里之外的东莞进行种植,如今已成功挂果。他说:“荔枝需要充足光照,咖啡却怕晒,两者形成了互补关系。”
距离梁煜强的荔枝园不远的广东香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香勤生物”)将本来野生的荔枝菌“种”在车间里,实现全年供应,并成为国内首家人工批量培育荔枝菌的企业。
今年夏天,色明、香清、味甜的莞荔喜获丰收的同时,当地的农业从业者将树上“荔枝果”与林下的“荔枝菌”“咖啡果”结成“黄金搭档”,实现了土地的立体复合经营,为“荔农”开辟增收新路径,在林下种出了“花样经济”。
远昌果场种植的唐夏红荔枝。受访者供图
荔枝树有了咖啡“搭子”
2022年,梁煜强一头扎进咖啡种植领域。最初,他从网上购买了10棵卡蒂姆咖啡苗,种在自家后院。“我们只想试试,广东的夏天高温高湿,咖啡树能不能活。”结果,这批树不仅熬过了酷暑,还长势喜人。这次成功让他信心大增。
“好品质的第一关,就是好品种。”后来,他查资料了解到云南有个咖啡种质资源库,于是通过朋友与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取得联系并提交资料,从云南省热作所申请到400多株试验咖啡苗,包括萨奇姆401、402号,德热132、397号等优良品种,全部种在了东莞的荔枝林下。“这是广东第一批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的咖啡试验田。”梁煜强说。
梁煜强和团队检查咖啡苗生长情况。
“荔枝树高大的树冠为咖啡树遮挡了过强的阳光,而咖啡树的浅根系则与荔枝树的深根系错开,互不争夺养分。”梁煜强惊喜地发现,这种“林下种植”模式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咖啡树在广东地区适应性不足的难题,还意外提升了荔枝的品质。“施给咖啡树的有机肥渗透到土壤深层,荔枝吸收后甜度更高。”梁煜强说。
不仅如此,咖啡豆在经过处理成生豆后可以保存3至5年,而荔枝等热带水果滋味鲜美,却存在不易保鲜、上市期短的难题,咖啡生豆恰好形成互补,“不用担心‘大小年’影响荔枝产量,还能增加荔农收入。”梁煜强说。
梁煜强育出的咖啡苗。
从咖啡果实变成一杯咖啡,还要经过去皮、发酵、烘焙、研磨、烹制五道工序。为了降低种植失败的风险,梁煜强团队不仅在种植环节发力,更在咖啡生豆的处理工艺上大胆创新。
目前,他们正在研发具有岭南特色的处理方法,例如利用具有岭南特色的荔枝花、龙眼花等进行处理,“我们甚至考虑在烘焙熟豆过程中用荔枝柴来烘烤。”他说。在梁煜强看来,他们种下的不只是咖啡树,更是制造业城市农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近年来,咖啡已经成为东莞人的日常饮品。按照梁煜强的规划,明年将在村里开设一家融合咖啡种植体验的咖啡厅,在咖啡厅里就能实现咖啡从种植、加工、冲煮,再到咖啡渣发酵成肥料回到土里的全过程。
荔枝林里种下的咖啡树挂果。
在梁煜强团队的设想中,他们还希望带动更多农户加入种植行列,让这里不仅能以“荔枝之乡”闻名,也能成为新兴的“咖啡产地”。
野生荔枝菌“种”到车间里
荔枝菌,被誉为“岭南菌王”,季节限定,鲜美可口。野生的荔枝菌是要长在荔枝树下,还需要白蚁结窝作为共生环境才能长出来,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产量稀少。
“今年野生荔枝菌的报价一度高达600-700元/斤。”香勤生物总经理江涛介绍,“荔枝产量高的时候,可能才10多块一斤,但野生荔枝菌的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
香勤生物培育出来的荔枝菌。
走进香勤生物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正常运转中,工人忙碌不已。一瓶瓶荔枝菌丝经过前期培养后,再由机器把料面搔平整,搔平整后,再由运输带进入菌菇房培养。这一过程叫作“搔菌”。
“搔菌主要是为了将料面搔平整,搔平整后长出来的荔枝菌更好看。”香勤生物董事长助理刘小洁介绍,“整个过程都是流水线操作,只需要一名工人即可完成。”
一瓶瓶“搔菌”完成后的荔枝菌丝就可以进入到菌菇房进行“长高高”。刘小洁介绍,荔枝菌生长关键是要控温,需要温光水气均在适宜的环境中,另外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也是培育成功的关键。“这些是商业机密。”江涛在一旁笑着说,“目前,我们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人工培育种植荔枝菌并实现量产的企业。”
菌菇房里蓬勃生长的荔枝菌。
经过180天的生长,一株株可爱的荔枝菌就能进入到收割环节。“出菇整齐,水润光亮的荔枝菌就能进行采收了。”刘小洁介绍,“出厂价格在100元/斤左右,采摘后当日便会销往各大餐厅等。”
在香勤生物,一个避光的棚子下也生长了一株株刚刚冒出头的荔枝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香勤生物正在将工厂生产的菌丝放到野外进行种植测试。
“荔枝菌是荔枝经济效益的10倍以上,甚至更高。我们希望能攻克野生荔枝菌的生长难题从而助农增收。”江涛介绍,目前,香勤生物正在与黄江等地的荔枝种植户合作,计划将公司自产的菌丝移植种在室外。一旦成功,将会为荔农带来数倍的效益。
“荔枝菌野外种植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天气。”江涛介绍,“另外就是,荔农选择种植荔枝菌就不能给荔枝打药了,会影响荔枝的收成。但是,荔枝菌一旦成功长出,会带来比荔枝更高的收益。”
一批瓶荔枝菌丝正在“搔菌”。
如今,经过8年的潜心钻研、科学培育,珍贵的荔枝菌从季节限定到全年供应。在不久的将来,东莞荔农们不仅能靠树上“荔枝果”致富,还能靠林下“荔枝菌”增收。
记者手记
东莞用“荔”玩出新意
荔枝林下种咖啡,把荔枝园“玩”出新价值,将野生荔枝菌“种”在车间里……观察这些“荔枝+”模式,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东莞农业工作者突破边界的创新思维和向产业链后端的主动跃升,他们不满足于“种出来”,更思考如何“种得值”,“玩出新意”。
市民在远昌果场的荔枝林中拍照打卡。马新杰 摄
东莞“荔枝+”的内涵正被不断丰富与拓展。曾经较为单一的荔枝种植,在林间菌床、咖啡丛中找到新支点,多样化经营模式大幅提升了土地的“含金量”。梁煜强那句“种下的是制造业城市农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道出了这一探索的深层意义。这不仅关乎荔农的“钱袋子”,更是在土地资源紧俏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与巧思,为传统农业焕新赋能所寻求的东莞答案。
东莞的“荔枝+”探索所呈现的“立体+融合+品牌”思路,为我们描摹出了一幅丰饶而可持续的乡村产业图景。未来的莞邑大地,值得期待更多这样的“花样”绽放。
采写:南方+记者 薛屏 施美 马新杰
图片:刘冠希(除标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