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续:涉事科学家刑满释放再调查 正文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续:涉事科学家刑满释放再调查

2025-07-02 00:16:08 来源:元新闻作者:焦点 点击:974次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续:涉事科学家刑满释放再调查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续:涉事科学家刑满释放再调查

2018年,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发国际科学界震动。三年刑期届满后,这位争议科学家的复出动向与事件遗留的伦理、法律问题再度成为焦点。

一、事件回顾:从技术突破到伦理审判

2018年11月26日,贺建奎团队通过CRISPR-Cas9技术修改CCR5基因,宣称使双胞胎婴儿"露露"和"娜娜"获得先天艾滋病免疫能力。后续调查显示:

  • 实际涉及8对夫妇、22枚胚胎,最终3例妊娠(含1例流产)
  • 实验未通过正规伦理审查,使用伪造的伦理批文
  • 83%的医学专家认为技术风险未被充分评估(《自然》杂志2019年调查)

2019年12月,深圳法院以"非法行医罪"判处贺建奎有期徒刑3年,罚款300万元。该案成为全球首例基因编辑技术刑事案,相关讨论可参见基因工程伦理专题。

二、刑满释放后的多重疑云

2022年4月刑满释放后,贺建奎于2023年2月在北京成立"贺建奎实验室",宣称转向遗传病基因治疗研究。但调查发现:

  • 实验室未在卫健委备案(根据《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要求)
  • 合作机构"北京希诺谷生物"曾因违规开展动物基因编辑被处罚
  • 2023年5月,其团队在预印本网站发表的CRISPR研究论文因数据真实性遭质疑撤稿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婴儿及其家庭至今未公开露面。据知情人士透露,孩子目前由第三方监护,每月需接受基因组稳定性监测。

三、法律真空与监管升级

事件暴露我国基因编辑立法滞后性:

法规名称颁布时间关键条款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19年7月明确禁止以生殖为目的的基因编辑
《生物安全法》2021年4月将基因编辑纳入生物技术研究风险等级管理

2023年3月,科技部新设"基因技术应用安全委员会",但专家指出,现有处罚力度与国际标准相比仍显不足。例如美国对类似行为最高可处75万美元罚款+10年监禁。

四、科学共同体的分裂反应

学术界对贺建奎复出呈现两极态度:

  • 支持方: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丘奇等认为"技术本身无罪"
  • 反对方:122位中国科学家联署声明要求永久禁止其从事生殖细胞研究

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协会(HGE)2023年报告显示,全球30%的基因编辑研究项目因该事件遭遇资金冻结。与此同时,基因治疗领域合规临床试验数量同比增长42%,反映行业自我纠偏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五、未竟之问:技术伦理的边界在哪里

事件遗留的核心争议包括:

  1. 被编辑婴儿的终身健康监测责任归属
  2. 生殖系基因编辑的"治疗"与"增强"界限
  3. 科学家个人野心与科研伦理的平衡点

正如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詹妮弗·杜德纳所言:"CRISPR技术如同核能,既可能治愈疾病,也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这场持续五年的科学伦理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者:百科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