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新闻元新闻

进入后汛期 广东如何下好防汛“先手棋”?

  近日,台风“丹娜丝”路径上演“回马枪”受到关注。“丹娜丝”虽已停止编号,但连日来,残余环流叠加季风持续影响广东。据广东省气象台预测,在12日,珠三角和粤西市县局地继续有暴雨。此前多部门提醒:降雨致灾风险高,警惕山洪和中小河流洪水。

  近年来极端天气不断,不久前肇庆怀集的洪灾仍历历在目,多地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浸街”,极端降雨、江河堤防、城市排水等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目前,广东已进入7—9月的后汛期,面对接下来的雨情该如何科学防御,下好“先手棋”?

  “丹娜丝”发生2次拐弯

  “10日—12日我省有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暴雨范围广,局地雨量大,致灾风险高……”7月9日,大家的手机都收到一条提醒短信,台风“丹娜丝”的残余环流又携雨“卷土重来”。

  目前,广东已进入后汛期,降雨主要来自台风等热带天气系统。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后汛期全省降水总体仍呈西多东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和粤西地区偏多一至两成;同时,预计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的台风为3至5个。

  回顾“丹娜丝”的发展过程,其出现了2次大拐弯。

  7月5日凌晨,“丹娜丝”在南海东北部生成,随后沿“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移至北纬20度左右的海上时发生第一次拐弯,转向沿着“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

  “丹娜丝”于7日0时前后登陆台湾嘉义,此后“丹娜丝”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

  8日,“丹娜丝”在北纬28度左右位置(浙江附近海域)时,发生第二次拐弯:直接左拐,沿着大致“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最终,它在浙江温州登陆,随后又继续沿着“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深入内地,其路径形态最终呈现出少见的“Z”字形。

  让“丹娜丝”拐弯的原因是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这是一个稳定而少动且暖性深厚的行星尺度系统(水平尺度在3000千米以上,生命期很长),其位置和强度随着季节发生变化。

  而台风路径与副高的强度、位置变化有直接关系。通常台风多在副高南侧形成,并受副高气流牵引移动,副高的气流在北半球是顺时针旋转,因此台风在副高南侧一般向西或西北方向呈弧形移动。

  对于台风“丹娜丝”,在从热带低压到热带风暴阶段,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西风引导为主,因此路径呈现西北行。“之后副高位置出现北移东退,对台风的影响逐步减少,在台风西侧偏南风的引导下,在台湾海峡内向偏北方向移动,形成第一个拐弯。”中国天气气象分析师周丽贤介绍。

  8日,副高又发生变化:再度北上、西伸。因此,台风“丹娜丝”又重新受到副高西南侧气流的影响,在气流牵引下,“丹娜丝”发生第二次拐弯,向偏西方向移动。

  警惕中小流域洪水风险

  “丹娜丝”的“回马枪”会给广东带来多大影响?

  由于“丹娜丝”在近海第二次转向时移动较为缓慢,不断汇集水汽,浙江、福建等地已出现较强降雨。减弱后,“丹娜丝”的环流继续深入内陆,与季风气流等叠加,给广东多地带来降雨。

  其中,在11日白天,广东有11个镇街录得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有142个镇街录得暴雨。

  对于可能出现的暴雨,广东多部门已在7月9日联合发布提醒:暴雨范围广,局地雨量大,致灾风险高;警惕山洪和中小河流洪水等。

  面对暴雨,人们不免有些担忧:洪水还会发生吗?

  “感觉到处都泡在雨里!”来自肇庆怀集的居民王女士对今年6月中下旬的降雨仍心有余悸。雨水在低洼处迅速汇聚,街道转瞬成河,车辆如扁舟般艰难前行。

  台风雨叠加季风雨,广东在6月12日—18日出现了今年以来的最强降雨。记者从广东省气象局获悉,今年“龙舟水”期间(5月21日—6月20日),全省平均降水量343.8毫米,相较近30年同期的321.1毫米偏多7%。

  这次“龙舟水”有显著的极端性,进而推高了致灾性。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前期全省平均降水量仅127.5毫米,较近年同期偏少43%;但后期,从6月12日—20日,全省平均降水量猛增到216.3毫米,较近年同期偏多114%。

  强降雨区域高度重合,最终,6月12日—18日,怀集降水量达643.8毫米,较常年同期(302.8毫米)异常偏多112.6%。多地江河水位猛涨、突破警戒,形成洪水。

  加上怀集县地处粤西北隆起带,山高谷深,不易排水,本身又以“一江四河八水”为著,汇水面积较大。极端降雨叠加地形因素,绥江怀集段在4天内连遭3轮洪峰冲击,造成破历史极值的严重洪涝灾害。

  “水文站临江而建共三层,当时水位涨到第二层,水文站变成一座孤岛,周围的房子基本都淹到二楼,我等到最后一刻跳窗上了救援艇。”省水文局怀集水文站站长姚振峰回忆说,55.22米成为怀集水文史上的最高印记。

  用好“叫应”机制应对雨情

  事实上,当出现大范围持续性暴雨时,洪涝难以避免。

  以怀集的洪水为例,根据《怀集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该县中心城区防洪按二十年一遇标准设防,重点河段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城市排涝标准采用二十年一遇暴雨量24小时不成灾。

  但当时袭击怀集的洪水,罕见地达到超百年一遇,洪峰远超设计及建造的防洪标准。

  “参与救灾过程中,我们着重观察了窨井、水渠等排涝设施,没有发现故障等情况。”中建五局华南公司怀集县抗洪救灾负责人曹雨岩说。记者也从多位专家处得到类似结论:“客观来说,这次洪水的强度很极端,防洪设计很难说达到这个标准,水淹是肯定会发生的。”

  接下来,暴雨仍将出现,如果遭遇超强台风或特大暴雨,致灾性更强,如何防御?

  面对可能超越工程防御标准的极端特大暴雨洪水,精准预警和高效应急响应是关键。

  传统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预警信息主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发布,并给相关责任人发短信提醒。但如果洪水发生在夜间,大家正处于睡眠时,传统的预警效率低,预警“叫应”机制应运而生。

  这一机制主要是指水利、气象等部门,发布高等级预警时,第一时间电话报告本级防汛负责人,同时及时提醒预警覆盖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村(社区)防汛责任人,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叫应”到责任人。

  例如应对台风“蝴蝶”时,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加强观测预报预警,递进式叫应直达责任人。在6月12日—19日,怀集县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时,怀集县气象部门“叫应”8次,覆盖防汛责任人179人次。

  在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预警的基础上,洪水、山洪灾害预报预警进一步发挥关键性作用。广东水利部门构建了“456”水利预警机制,例如针对绥江怀集站洪水,16日、17日分别提前6小时、11小时发布红色预警,同时逐一电话跟踪135个“危险”级别山洪灾害预警,电话叫应至县镇村500余次,指导及时转移危险区1.6万人。

  洪水出现后,城市排涝以及后续救灾恢复则需多管齐下。

  除了雨污管、防洪坝等防洪排涝工程,以应急预案为代表的非工程措施,是防洪防涝减灾体系的重要环节。洪水过后,淤泥等往往是更“头疼”的问题。

  “6月19日下午到怀集时,水刚退不到半天,道路上有海量垃圾淤泥亟须清理。”省环境卫生协会副秘书长刘瑞雯回忆说。该协会发动组织25支环卫救援队伍,调配专业车辆设备,驻点怀集开展城区主干道“清运—冲洗”作业。

  同时,水浸房屋的排险也是洪水过后的关键工作,尤其是对砖混、土墙建造的非框架结构房屋。例如肇庆怀集洪水过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统筹专业房屋结构安全专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开展排查鉴定,并针对性采取人员撤离、围蔽遮挡等安全管控措施。

  专家提醒,日常仍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定期对排水管网进行清淤、维护,确保排水畅通。同时,不断完善快速响应的城市恢复机制,在洪水退去后,能迅速组织力量进行道路清理、房屋修缮、水电恢复等。

  小知识

  遇上暴雨如何防御

  及时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暴雨预报、预警信息。

  尽量减少外出,当积水漫入室内时,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在积水漫过的路面行走,要注意观察,使用雨伞等探路,防止跌入地坑、窨井。

  远离河流和池塘等,避免因水位暴涨发生危险。

  行车遇到路面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不可贸然闯过。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 李赫 邵一弘 通讯员 王天巍

  统筹:彭琳 李卓

赞(594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元新闻 » 进入后汛期 广东如何下好防汛“先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