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某娱乐公司前员工泄露的内部文件显示,某顶流明星团队与公关公司签订的《舆情管理协议》中,明确标注了不同平台的删帖价格:微博热搜撤榜单条18-22万元,豆瓣小组删帖每条8000元起,知乎负面回答压制按"首页无负面"标准收费15万元/周。更惊人的是"危机包月服务",包含30次删帖+5次热搜调控,报价高达80万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类服务通常分三档:
某MCN机构技术总监透露,当前删帖已进化到3.0阶段:
2022年某顶流恋爱绯闻事件中,其团队在72小时内动用AI生成6000条"目击者澄清帖",配合发给20家媒体的律师函,成功将舆情热度压降67%。第三方监测数据显示,该事件相关关键词的百度指数峰值从82万骤降至27万。
这条灰色产业链已形成完整闭环:
某上市公司财报显示,其"数字声誉管理"业务2022年营收达3.4亿元,毛利率高达62%。而个人从业者同样获利颇丰,知名网络水军头目"老邪"被捕时,其支付宝流水显示单月最高收入达74万元。
尽管报价高昂,但实际效果存疑。某社交媒体内部数据显示:
平台算法工程师透露,SEO干扰已成为新手段。某次塌房事件中,公关团队购买2000个低权重网站发布"明星捐款"内容,成功将负面报道挤到搜索第二页,使点击量下降82%。
2023年网信办"清朗·网络暴力整治"专项行动披露:
查处类型 | 数量 | 典型案例 |
---|---|---|
违规删帖 | 1.2万条 | 某演员团队贿赂论坛管理员 |
水军账号 | 37.4万个 | 流量明星刷榜控评 |
虚假信息 | 8.6万条 | 经纪公司伪造警方通报 |
值得注意的是,9月起实施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明确将"有偿删帖"列入违法范围,最高可处违法所得10倍罚款。这场持续多年的猫鼠游戏,或许正迎来转折点。
(责任编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