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在《自然》期刊发表论文,宣布通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实现1200公里距离的量子隐形传态实验。该实验将光子纠缠态传输耗时控制在3.2毫秒内,保真度达80.4±0.9%,刷新了2017年该团队创造的143公里地面传输纪录。
实验采用"双向下行链路"设计:卫星同时向青海德令哈站(海拔3200米)和云南丽江站(海拔2400米)发射纠缠光子对,两地直线距离达1203公里。通过比较发现,即使经过大气湍流干扰,光子对的量子关联性仍超出经典极限39个标准差。
团队研发的"三明治"光学系统成为关键突破:
这套系统使得在卫星以7.9km/s高速运动时,仍能维持0.77±0.05光子/秒的有效传输速率。相比欧洲Space-QUEST计划采用的静态光学方案,跟踪精度提升8倍。
基于此次实验数据,团队构建了首个天地一体化量子网络原型,包含:
在72小时连续测试中,网络平均密钥分发速率达1.2kbps,误码率0.67%,已能满足银行级加密需求。该成果为构建量子互联网提供了关键技术验证,预计2028年前可形成覆盖北半球的服务能力。
据《自然》索引数据显示,近五年全球量子通信领域:
在专利布局方面,中国量子通信专利族已达2471项,超过美国(1893项)和日本(762项)。此次突破后,国际电信联盟已启动《量子通信标准白皮书》编制工作,由中国专家担任主编。
尽管取得突破,团队指出仍需解决:
潘建伟透露,2030年前将发射"墨子二号"卫星,搭载新一代冷原子钟(稳定度10^-19)和量子存储器(相干时间>1小时),目标实现全球任意两点间的量子连接。这项研究不仅推动基础物理发展,更可能重塑未来通信安全格局。